2018年6月17日星期日

元墩下-燕岩-橫山徑-走馬崗-衛徑八段-碗窰

今日父親節,天文台預測大致多雲,間中有驟雨,局部地區有雷暴。早已有兩手準備,晴天或陰天便上燕岩,雨天便改行林道。我們沒有去燕岩已有兩年半了,今早天晴,那就沒有藉口改線了。大家在大埔鐵路站集合。出隊十三人。


八點三十分過後,再不見有隊友到來,便起步往元墩下。
經過運頭塘邨去碗窰路



難得這位隊隊友出隊。不過他不走山徑的,所以大概都會中途離隊了。



 走了廿多分鐘,過了新屋家,已差不多到元墩下

到三叉路口轉右直上元墩下。

這兩年來未曾開線上燕岩,所以幾個隊友都未到過元墩下。
這位隊友已覺有點累。我們走得不算快呀
好在他仍繼續跟我們上元墩下

元墩下村的通道已鋪上水泥,還有街燈。幾年前路面還是滿佈碎石,只有半邊鋪上很薄的水泥。


路旁是燕岩溪。
遠看有兩間新建的村屋。既然有民居,當然要修葺那條破爛的村路了。

經過新建的村屋,繼續上行。


這位隊友又要小休。看來他已放棄上燕岩了。
在那堆建築廢料旁進入樹林,石砌村徑在燕岩溪旁,路邊還見元墩下村的灌溉水道。







到燕岩溪的小堤壆,轉左上行,經過一間屋的橫樑。



這條橫樑是地標,每次上燕岩都在橫樑下走過。


過了那條橫樑,左邊有小路通往一間祠堂。以前參觀過了,今天便沒有帶隊友去看。


路旁的水溝仍有水流動,這些灌溉設施仍可用。


越走越慢,結果留在最後。


上燕岩廢村的村徑比以前開揚。今早不時有一陣涼風,樹林內又陰涼,算是難得的好天氣。


走了半小時,前面的隊友們停下來小休。可能是這裡有涼風吧?



不久便穿過竹林,這裡已是燕岩廢村的範圍了。






燕岩村已被廢棄幾十年,村舍都已倒塌,只留下快被叢林掩蓋的石砌矮牆。
根據一本行山書介紹,這裡曾有四間屋。在1955年人口有25人。都是姓李的客家人。大約1962年棄村。


大樹上長滿附生植物巢蕨。





離開廢村,便進入全港最長的竹林隧道。

據說這條竹林隧道是行山客開闢而成。在1972年2月初,有一隊旅行隊分三次開闢這條路。第一次由三人探路。第二次是七人持刀斧闢路。第三次三十多人各手持一把刀,沿路燒爆竹,驅蛇蟲瘴蚊。經前輩辛苦開闢,才讓我們今天有機會觀賞這條竹林隧道。









竹林隧道的盡頭有一塊巨石。我們多次在這塊石上小休。
從元墩下去廢村,山徑平緩易走。過了竹林隧道和那塊大石,便開始上登大約二百米的陡坡。可算是先甜後苦了。

後面兩個隊友狀態不佳,要慢慢上登,還要用手杖借力。


上山途中,不時有陣陣涼風,所以也不覺太費力。
走到一個台階,路稍平緩。她便靠著路旁一塊大石休息。這塊石剛好是在這段陡坡的中間,即是還有一百米左右才走完這段斜坡。


接著又要上登。好在還是在樹蔭下,很舒服。


走完那段二百米左右的陡坡,到了一個台階。我們就躲在一棵大樹下,吹著涼風。


後面三個隊友還未到,趁機吃點乾糧水果,當作大休吧。這時已決定不再上燕岩頂了,就在前面轉右,走橫山徑去走馬崗。有隊友應未走過碗窰至半春園那段衛奕信徑第八段,就讓他們走一趟吧。

等了幾分鐘,她們到了。
讓她們休息一會,便繼續行程。前行不遠便到一個路口,轉右進入橫山徑。



這段路又是比以前開闊易走,還有路標,不易走錯了。



中途橫越兩條燕岩溪的上游澗道。











走了廿分鐘左右,便走完了這條橫山徑,到上四方山的主徑了。
轉右去走馬崗。


回望燕岩頂
後面的四方山。
要跨過一個小崗,才看到走馬崗。

四方山高約七百八十米,從橫山徑上四方山,還要上登二百多米,當然想也不用想了,快些落山去飲茶吧。



今日天色不錯,看到對面南北大頭羊和圭角山。


到588米的走馬崗。大家都聚在測量柱旁暴曬,原來他們在享受著陣陣涼風。

小休一會便轉身下山去。










右邊是另一條下山的路。葉生多年前走過一次,又留待秋天走一趟吧。
大刀屻下的林村谷
康樂園、九龍坑山、大埔



到水泥路之前一段山坡最陡,我們跟著這位隊友慢慢走下去。




看他抓著草,一步一步小心地走。







以為半小時便到山腳,最後卻走了四十分鐘才到水泥路。




人到齊了,便起步下山去衛奕信徑。




藏在山谷中的蓮澳村。
路旁的餘柑子樹。眼看手勿動。


經過墳場,便到衛奕信徑第八段。我們轉右回大埔。


我們很少行這段從碗窰至大埔頭的一段衛徑,上次已是幾年前了。





到車路盡頭,接上水泥村徑









這段衛奕信徑仍保留了一段破爛的村徑,沒有改建成水泥路。















碗窰內的一棵巨型樟樹





樊仙宮和碗窰兩個古蹟就在附近。不過大家沒有提,也就懶得去看了。




又去「青春不散場」飲茶。父親節快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