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北上深圳行山。星期日留港。都是資深山友了,能力所及的還有哪區未去過呢?讓大家知道起點和終點,路線到時才決定吧。今早太匆忙,忘記帶相機,只好用手機拍照紀綠。
九點鐘在北潭涌集合。
時辰到。出發。問:「哪條路上?」「龍坑上牛耳石山吧。」太墩過雷打石再上畫眉山太遠,雖然北潭石那條路很密,要打林,但上牛耳石山較短。於是經停車場去家樂徑。轉左入榕北走廊去得生營。
到龍坑澗旁小徑入口。怎麼不見後面的山友呢?原來他們走了另一條路。
算了。兵分兩路。我們四個人經龍坑上嶂上。
沿澗旁小徑直入,廿分鐘後橫過澗道。
橫過澗道前行幾步有分岔路(紅色箭咀)。轉右往上走,經北潭石上牛耳石山。山友想繼續前行,深入花潭澗谷。這條路較少人行,不過前年一月我們走過一次,應該沒有問題。
路胚大致上清晰,而且有舊路標。草密但暢通。
目標是前面的山坳
冬天不怕在這麼厚的芒萁叢中穿插,夏天便要小心有蜂。
芒萁鋪滿地,難免走錯。
到澗谷篤前要跨過一個山咀(山友叫「脊」)。
五年前十一月我們行牛耳石西脊落龍坑時到過這裡。我認得這個滿佈芒萁的山坡。據「週四」的資料,這條牛耳石西脊是一七年新開,一八年十一月開線。我們一九年誤打誤撞才知有這條牛耳石西脊。今日再來,已不見當年的路胚了。
目標是前面的山坳
冬天不怕在這麼厚的芒萁叢中穿插,夏天便要小心有蜂。
到澗谷篤前要跨過一個山咀(山友叫「脊」)。
五年前十一月我們行牛耳石西脊落龍坑時到過這裡。我認得這個滿佈芒萁的山坡。據「週四」的資料,這條牛耳石西脊是一七年新開,一八年十一月開線。我們一九年誤打誤撞才知有這條牛耳石西脊。今日再來,已不見當年的路胚了。
經過牛耳石西脊,走下一條澗
過澗上山。
離澗上坡,這段頗崎嶇
倒下的樹幹
山腳的芒萁較龍坑旁邊的更厚。
經過澗旁的石壁
山徑緩緩向上,但還有很長路才到嶂上。
看到四年前山水的路標。粉紅色的彩帶已褪色
十一點鐘走完這條路到麥徑三段。
山友們逆走麥徑,很早已到嶂上。
其實走到嶂上已有點累。不過說好要上石屋山,唯有走多一段斜路
石屋山離嶂上許林士多不遠。記得以前只需廿分鐘便到山頂。
右邊近處的尖峰是蚺蛇尖。不過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遠處的七娘山
今日有點累,走了廿五分鐘才到山頂。
在山頂宣佈大休五分鐘。
風景太美,大休超時五分鐘。本來預算走到老虎騎石山火瞭望台才轉右落海下路,不過可懶則懶,改從大山峒落猴塘溪,走少一段路
離開石屋山頂,下走到大坳。
然後走上大山峒。
到大山峒頂轉右離開主徑。
回望石屋山頂。
跟著路標和地圖的路線,踩著芒萁前進
跟著地圖路線走到樹林,前無去路。
要有信心,硬闖入去
便見有路了。
開始走下陡坡
這條路崎嶇難行,山棯、芒萁刮手勾腳,又要留意地面的碎石。
很久沒有行山隊走過,路幾乎被植被遮蔽。若不是看到前面遠處有彩帶,便要硬闖過這段了。
水坑凹凸不平,易把腳扭傷。
橫過猴塘溪
走上去嶂上郊遊徑
十二點四十分到海下路。剛有小巴經過,即上車回西貢。
走下到澗道(紅色箭咀)。這條澗源自岩頭山東南,接入花潭澗
花潭澗位置。主澗道叫「龍坑」走下到源自岩頭山的澗道
過澗上山。
離澗上坡,這段頗崎嶇
倒下的樹幹
山腳的芒萁較龍坑旁邊的更厚。
經過澗旁的石壁
石壁位置
到約二百米處,進入樹林,芒萁漸薄
山徑緩緩向上,但還有很長路才到嶂上。
看到四年前山水的路標。粉紅色的彩帶已褪色
山友們逆走麥徑,很早已到嶂上。
其實走到嶂上已有點累。不過說好要上石屋山,唯有走多一段斜路
石屋山離嶂上許林士多不遠。記得以前只需廿分鐘便到山頂。
右邊近處的尖峰是蚺蛇尖。不過更吸引我們注意的是遠處的七娘山
今日有點累,走了廿五分鐘才到山頂。
風景太美,大休超時五分鐘。本來預算走到老虎騎石山火瞭望台才轉右落海下路,不過可懶則懶,改從大山峒落猴塘溪,走少一段路
離開石屋山頂,下走到大坳。
到大山峒頂轉右離開主徑。
回望石屋山頂。
大山峒落嶂上郊遊徑已走過兩次
清晰的路胚只有廿米,之後便要在厚厚的芒萁叢中小心尋找路標。
錯了!不是這個方向這個山頭的芒萁很厚(紫色箭咀),幾乎看不到路胚。
跟著地圖路線走到樹林,前無去路。
要有信心,硬闖入去
便見有路了。
開始走下陡坡
很久沒有行山隊走過,路幾乎被植被遮蔽。若不是看到前面遠處有彩帶,便要硬闖過這段了。
記得有一段是石砌梯級。但可能草太密,只見有一小段
走下陡坡到平緩的山脊上。這段要沿一條水坑走。
水坑凹凸不平,易把腳扭傷。
尾段寬闊易行。若反方向上行,便先易後難了。
橫過猴塘溪
走上去嶂上郊遊徑
十二點四十分到海下路。剛有小巴經過,即上車回西貢。
今日走了九公里路。退步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