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荃灣地鐵站-新村-三疊潭-上角山路-水缸脊-禾秧南脊-大帽山道-荃錦坳

今日重陽節,當然要登高。登高當然選香港最高峰。上大帽山大多數在荃灣或大埔起步,直接或間接上山的路徑多不勝數。最舒服當然是乘51號巴士上荃錦坳,可以少走一半路。但想山友們都會覺得這條線太容易。那就在荃灣站集合吧。大埔那邊梯級又長又難行,上落都不好走。太和起步要上走馬崗。走馬崗草密,又不想經墳場。
今早八點四十五分在荃灣地鐵站集合起步。穿過綠楊新邨,過隧道上馬閃排路。
上大帽山有兩個大方向,其一是經川龍上響石脊、妙高台。今日走另一條路,行大圓澗谷東側的禾秧南脊。
山友開了幾條路從山麓接上禾秧南脊,從東至西有水缸脊、大蛇脊、狗頭石(脊),較遠一點有古墓脊。水缸脊是大路,當然選這條較舒服的路線了。
橫過象鼻山路後接走馬閃排路
馬閃排路是掘頭路。走到盡頭便轉左往上走。
在村屋之間找到上芙蓉山路的通道
到芙蓉山路轉右,走到"新村"牌坊。
經過牌坊直行去老圍、三疊潭。

三疊潭



經過東方寺



再往上走,到老圍路前,經過"船廟"香海慈航

這間船廟至少有六十年歷史。
過了船廟到老圍路。轉右走到上角山路口。
沿上角山路走。
岔路靠左直上。
到路盡處轉右上引水道。
到引水道轉左走。轉角處就是大圓石澗主澗道。澗右有"大水缸",其實是"老圍鄉村食水池"。上龍門郊遊徑的路就在水缸旁邊,故此山友稱之為"水缸脊"(徑)
到引水道轉左,前方彎角就是大圓石澗。
在彎角前轉右走這條路上龍門郊遊徑。
這是一條無名山徑,山友就稱之為水缸脊(徑)。路口有漁護署的指示牌,算是一條官方路徑,不難行。
不久到龍門郊遊徑。
轉左走幾步,又見有山徑入口。
轉右上山。
山友稱這條連接禾秧南脊和龍門郊遊徑的路"松樹徑"。其實沿途不見有幾棵松樹。

又要上梯級。
主脊在望。這裡高度約五百米,大帽山最高點957米,已完成超過一半。

走上禾秧南脊,前行不遠到相思林徑
橫過相思林徑上禾秧山



東風總帶來薄霧,天空一片灰白。

左邊樹林藏著七重岩。右上方隱約可見石天門。

沒有人去石天門

山友們已從恐龍石走下來
肥豬石

這是"孔雀石"?
恐龍石?

繞過767米高的禾秧山去大帽山道。
被雲霧籠罩禾秧山王母石林

穿過竹林
沿途有很多岔路。因為那時有霧,看不清四周環境,要不時看手機定位。
爬上一個山頭
到一個寬濶的山坳。去年網誌介紹過了,這裡是戰時日軍所建的雷達站和防空炮台。(按此再看網上資料)
大紅圈是雷達站的位置,小圈是防空炮位
把上圖與今天路線地圖重疊。所站的位置就是雷達站。山友所說的"天池"就在防空炮位內。(天池是防空炮台一部份?)
雷達站的照片。照片上方可見大帽山道。山坡上的山徑就是今天我們走上大帽山道的路。


到大帽山道後,轉右再走幾百米便到山頂雷達站閘口。
本來今日登高,應該要去閘口打卡。不過我們要落荃灣,打完卡要走回頭路。所以山友們無意去閘口,都轉左落山。
總喜歡走捷徑。
但我走正路比他們快

前面的山友很聽話,跟足預定路線,靠右行麥徑落荃錦公路。
行麥徑要走上一個山頭,適合前面有氣有力的山友們。我們幾個偷雞行車路。最後都是同時到達管理站。

走到荃錦公路,按計劃是要繼續行教育徑落川龍散隊。但最後都朝巴士站走去,搭51號巴士落荃灣散。
雖然沒到山頂,都算是登高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