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

鹽灶下-海背嶺-龜頭嶺-丹竹坑

今天是冬至翌日。冬至日天陰下雨。天文台卻預測今天轉晴。不過還是預備兩條路線:
1. 鹿頸小巴>探海背嶺>龜頭嶺>南涌郊遊徑>沙頭角公路
2. 布格仔>流水響水塘>九龍坑山>沙螺洞>大埔
視天氣情況,路線1或2到時大家決定。
今天出隊十二人。葉生也來了。出發前,決定走路線(1),因為行去布格仔太悶了。小巴站已在五人在等候,我們只好轉乘大巴。

九時四十七分才到鹽灶下起步。有點遲,但今天路線很短,不用趕。

大風過後,滿地洋紫荊紫色花瓣。
橫過沙頭角公路,入鹽灶下村。
右面就是今日要上的海背嶺。這條矮脊在鹿頸路和沙頭角公路旁邊,經過好多年了,但從未開線行一趟。
路旁的通心菜花。


穿過鹽灶下村,接回鹿頸路,轉右,經過膊頭下、一條橋,便到登山路口。
退潮後的沙頭角海。 未到中午,天已轉晴。













這個就是登山口。其實是一條通往墳地的路口。入口不算隱蔽







水泥徑就在墳頭之間。我們一直向上走,走到最高的墳頭,便不見路了。以為山徑被草遮蔽了,硬闖幾尺,發覺墳後真的沒有路,才發覺原來是在墳前轉左,稍走下幾步,才接上正確山徑。
不過山徑兩旁的野草十分茂密,遮蓋了路面,要小心地上的石塊絆倒。

走上山不到五分鐘,回望景物已十分吸引,整個沙頭角海已在眼下。這也是我想開這條線的原因。這裡是欣賞這片濕地的最佳位置。



山坡上是典型的山火後植被,都是一大片的芒萁、芒草、山稔。不時要小心有刺的植物,但不算多。









天氣好,清楚看到麻雀嶺村後的登山路線。大家都認得這條山脊,因為兩個月前不想行軍路,走捷徑從對面下山。還有右邊那個尖峰,是「三峒嶺」中的「三峒」
前方小崗是膊頭下,後面的是烏石角,還可以看到烏石角的天后廟。

大家都未走過這條線,不知路況。她以為是像南涌郊遊徑,穿短褲,可知有什麼後果了。



禁區外的「鴉洲」。白鷺都外出覓食了。

對面「小八仙」。從右至左,分別是有廢置瞭望台的「亞公頂」、二峒、三峒、紅花寨、紅花嶺。



剛才走過的鹽灶下村和右方的膊頭下。


 





初段要上百多米的山坡。沒有熱身,草又密,走起來有點吃力。可能大家以為是一條家樂徑一般的山徑吧。





他們還在拍照賞景,未開始上坡



 看到遠處的大梧桐和好漢坡。
似乎已到山脊,可以回氣了。






上到山脊,可以觀看沙頭角公路經過的谷地。


原來只是到一個山肩位置,還有一小段才到脊線頂。

隊友已在前面爬坡,我們還在賞景。


向後望,她們還未上到山肩位置。不過不用理了,山路只有一條,不會迷路,讓她們慢慢走,欣賞風景吧,難得有這種天氣






對面麻雀嶺村、禾塘崗、石橋頭







未到脊頂,望得更遠。近處的山谷是禾坑,前方矮脊後,還看到興建中的蓮塘口岸連接路。
下面那間大屋是下禾坑的「發達堂」?


我還未去過上禾坑,參觀鏡蓉書院。若果今天走錯路,可能會走下去也說不定




 


脊線不算窄,但滿佈崗松和山棯。
左面是南涌谷




 
我們慢慢走,後面的隊友終於追上來了。走新路,草又密,還是緊貼一些好









隊友對這條路心中無底。走了一小時多,才到這裡。其實前方的山才是龜頭嶺,走了還不到四分之一。

我們要走過龜頭嶺,才接回南涌郊遊徑離開。不過在這裡看不到這條南涌郊遊徑,它還在對面山頭的後方。







山脊上少有樹蔭,陽光又猛,好在氣溫不高。但她們說整條路都滿是野草,有點累。




在這條脊上也說難行,還有前面的龜頭嶺,而且那段是要穿林。
跟著前面那條狹脊上龜頭嶺。


要向下走,才到那條狹脊。







向走下往一條狹脊,離開了滿佈崗松的山坡,穿過樹林。









他們估不到這條路這樣「難行」。可能今日預算是「漫步」,沒有想到要闖林。不過其實龜頭嶺不算高,只有四百八十多米,而且大部份的山坡都不算斜,只是植被較密。






這條脊果然狹窄,不過兩旁有植被,看來不覺窄。有隊友說,怎麼行鹿頸也會「山路危險」?原來如此。


 



上山的路不算難行,只是矮樹較多,可能這不是熱門線,較少人行。但路徑明顯,跟著引路布帶,不用煩





有時路旁出現一個長方形的淺坑,不知有何用途?

他以為今天輕鬆漫遊,又穿拖鞋


又一個長方形淺坑
差不多中午,還未有小休。因為沒有空地可停留。


路轉向右,漸漸走出樹林


跟著坡度增大,稍感吃力。







上完稍斜的一段,路稍平緩,好像在密林中轉了幾個彎。看地圖,左面不遠已到南涌郊遊徑,但南涌郊遊徑不經龜頭嶺頂。其實到了這裡,只差八十米左右,一定要上頂。葉生和大梁生早已在山頂,他指示我們跟藍色膠帶走。




前面看到一個已頗殘破的墳頭。記得何師兄說這裡附近有一個風水名穴:孩兒坐欄。莫非是這一個?

走近看看碑文。碑石的刻字已不可辨,唯有回家查找。這真是那個風水穴。
風水穴旁山路直上山頂。
向上走不遠,回望又有無敵遠景。

原來這段路非常斜,可能是泥面有點滑,鞋不「咬」地,要手腳並用爬上去。真想不到了。

 根據「新界東北面面觀」所記:「龜頭嶺主峰之北,有一小片高地...。此片高地原向東北瀉落,但缺口處有石堤壘結使山土高填而不現瀉勢;中部有一扁圓而略低之草坪,狀似低田、亦若淺池;南部上倚龜頭半坡之處,有墓:穴稱「孩兒坐欄」,記地名為「鹿湖」,可謂設名佳妙。無論自老龍田或上、下禾坑登山,必先經此地而後可至主峰 」爬上一段山坡回望,印證一下。右下方低陷的樹林便是「鹿湖」,網上那古墓的碑文也有「鹿湖」二字。古墳就在照片下方這樹林內。前方那一條脊便是「欄」了。

 孩兒坐「欄」外,就是開濶的沙頭角海。
這段斜坡雖短,但真的很陡。




在樹林內走了個多小時,又再有無敵海景。這裡視野甚廣,又剛巧天朗氣清,真是不枉此行



後面的隊友也爬到了。
回望海背嶺。

還要向前走,過一個小坳,才到486米主峰。
前面才是主峰。兩位隊友已在上面等了半小時了。

對面黃嶺和下面的千溪走廊




主峰上看副峰。

終於到龜頭嶺主峰。龜頭嶺又叫「大瀝嶺」,又叫「水門山」。這個山在南涌郊遊徑旁,經過多次也未上過來。

山上果然盡覽四周景物:北面的大、小梧桐山,較近的是小八仙的紅花嶺和三峒嶺


還有東面的吊燈籠和金龍脊。
 另一面是屏風山和山下的平頂坳
向西望是鶴藪和龍山

 

 
差不多一點鐘,要下山了。


這邊上、落山容易得多。





向著下面平頂坳下降














 

到出口南涌郊遊徑

路口有一塊寫上「龜頭嶺」的石塊。


走南涌郊遊徑直落丹竹坑。這條路已走過很多次,急速趕路,不用休息了。




回望龜頭嶺









兩點鐘左右到郊遊徑出口


前面兩位隊友已到沙頭角公路乘巴士回粉嶺。我們到獅頭嶺村口等小巴。小巴脫班,五位女隊友乘的士離開,我們步行出沙頭角公路乘的士。




又去聯和墟午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