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良景-靈渡寺

原定今日吃開年飯,行北區。不過原來有隊友外遊未返,那便改下星期才走那條線。今日去屯門,良田坳至靈渡山。可能屯門的山路不好走,今天出隊只有六人。
由良景邨上舊軍路,因為有隊友堅持走水泥路,較易行,又可熱身。要行山路,過了良田坳,全程都是浮沙碎石的山徑,不用心急。




很快便到良田坳。今早天氣好,天晴,但有北風,清涼舒服。
離開良田坳,開始沿屯門西面的山脊向北走。這段路是「杯靈雙渡」的下半段,都是全程在沒有樹蔭下的山頭。坡面風化嚴重,考驗大家的平衡力





 
未到乾山的起點,便要坐下來回氣。

回望後面的青山。我想我們不會全走杯靈雙渡了,開了線,也未必有幾個人會出隊。

到這裡,還不算是崎嶇,坡度不大,只是地面有較多的砂粒。



下一個目標是乾山。乾山只有394米,不算高,在這種天氣,相信很快便到頂。


 


 
良田坳已在這山崗後,從這裡開始,便要應付有浮沙碎石的路面。





 

 



 






在山頂可以四望屯門、稔灣、白泥一帶。最顯眼的便是這個稔灣堆填區。
 
 
尖削的青山。山上加建了電視發射站,看來更像卡通片的城堡,難怪英文名稱是「堡壘山」

從乾山北望,遠處最高的便是靈渡山,土名大頭山。
離開乾山繼續向北走,先要下坡到一個山坳。這段山徑沒完全沒有植被,地面是風化了的岩石。向下走時,還要避開地面的沙粒和碎石,以免滑倒。

 



 這些深溝是雨水抑或是越野單車造成呢?



這條路沒有多少個地標。相信這塊石是其中之一。

後面的隊友還小心翼翼地走下來,前面的已到了另一個山頭了。
前面山脊蜿蜒,過了一個山頭,還有下一個。

 

 

過了乾山,上另一個山頭。


這個是操炮區範圍的標誌吧?操炮時,便會有紅旗警示了

回望乾山。我們從左面那條山徑走過來。

過了一個山頭,往下走,便到這個景點,一條只有幾吋闊的山樑。十年前走過,還有約一尺闊,現在只有幾吋了。
看他走近看看。
 
退後了。繞過去吧


過了那條狹樑,又繼續向圓頭山進發。


 
對岸是蛇口半島,近處是下白泥。



這塊石是這個山頭的地標。樹生在石上的裂縫,生命力真頑強。

前面又有一個稍高的山頭。
遠處山坡上的大字,是操炮手的標把?



 
從這裡看,其實這一帶的山地不是寸草不生,山坡上其實有植被覆蓋,只是山脊線上的山徑沒有植被。可能是山脊易被侵蝕,和山友不斷踐踏有關。

 

逐漸接近靈渡山了。還有兩個山頭便可登頂。這時,左右兩邊山脊也有山友上山,原來前面的山頭是十字路口。
快到靈渡山了,我們還未離開屯門區。
 


 


 
 
前面是從上白泥走上這條山脊的山友。我們走了多次南至北的山脊線,但除舊軍路落白泥外,未走過這邊從東至西的路線,這又引起我們的好奇心,今年秋季,便來探索一下。


 

前面是靈渡山,又叫圓頭山或大頭山。山上多了幾棵樹,聽走下來的山友說,山頂還有兩張鐵凳。
前面的山友說是走這條山脊上來。


 

走到這裡有點累,登頂時,也要停下來小歇一兩次。


 



山上景觀不錯,這是西北區最高的山頭,盡覽西部海岸、天水圍、屏山一帶。

 



這邊好像有一條山路下山。以前走過,山路在稍低的位置便消失了。不知現在如何。
前面電塔便是下走往靈渡寺的路口,靈渡寺就在右方山谷內。

中午前便下山,希望一小時內便到田廈路。  
下山的路是頗崎嶇,坡度大。不過相比其他地區的陡坡,這個斜坡也不覺難行。




最斜只是剛下來那幾步,中段有鐵鍊,很易行。






 

 

靈渡寺在樹林後,只看到寺前那一大片空地。
看似是冬青樹的果實

這棵不知是什麼?

到電塔下。電塔旁有明顯的路引向山谷。


跟著這條路往下走。幾年前路面是被野草遮蔽的,今天所見,這條路是被開闊了不小。













 正慶幸這條路又闊又清晰之際,發覺下段的路像是被暴力踐踏出來的,難道這條不是正路?

左面有路,隊友偏不走,硬是要向下行。

向下行的結果,便要走一條難行的路。



當然,最後還是接回靈渡寺後的村路。看地圖,我們確是偏離了小徑,不過在那裡走錯呢?
 



 


到靈渡寺了。一場來到,怎樣也要參觀一下。這寺有二千多年歷史。當然,現在這座建築是新建的歷史不長,但也值得參觀。

「靈渡寺」三個字是清代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書。


「道從此入」是清朝狀元梁耀樞所書。還有其他對聯、牌匾」,值得細看。




看罷古剎,沿車路離開。路旁有棵烏欖樹。




穿過西部通道橋底。
再走村徑,穿過貨櫃場,直出廈村路。






到廈村路,便乘的士去藍地開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