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良景-乾山-圓頭山-靈渡寺

天氣已涼,是時候去新界西行山了。青山那邊大部份是光禿的山頭,很少樹蔭,夏天不宜。今天就先行一條較熱門的路吧,良景邨起步,去圓頭山落靈渡寺。原來這條路線今年二月已行過了。今天有三位隊友未行過這條線,那就沒有所謂了。其實大家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去藍地吃「有米豬」。
今早在良景邨集合,對大部份隊友來說,這地方路途遙遠。八點五十分集合,給大家多一點時間。不過在出發時,還有一位隊友在途中,巴士剛到達屯門市廣場。他說會追上來,我們便依時出發了。

有熟路的隊友帶路,我們不走舊軍路上良景坳,而是去「良華樓」對面的山徑上山。

山坡上有頗多地圖沒有的山徑,相信都是晨運客的通道。

行舊軍路較舒服,但路程較長。這條路較崎嶇,不過較快到達乾山附近。

這位隊友還穿這對號稱「澗王」的 5.10行山鞋。這款鞋已停止生產了。我說不要再穿了,應好好保存這行山界無人不知的鞋款。
起步便要直「扯」上山,腳有點累。


到一個分义位,前面的隊友走右邊的路,朝一條乾澗走去。我們在後面的走左邊的「正」路,繼續沿山脊直上。








記得上次在這個地方小休。那天很熱,不休息不行。
前面的隊友似乎走進旁邊的澗谷內。正覓路向上走。





走到脊上,右邊便是乾山。這時還不見前面的隊友。他們正在澗谷內尋路,向上爬又不見有路,但又不想沿澗而上。


既然前面的隊友走進澗谷,我們預計他們會在這個山坳走上來。不過他們最後放棄沿澗而上,寧願在山坡爆林上來。遲到的隊友走軍路上良景坳。這時他已走完軍路,轉右接上山徑朝我們這邊走過來。



我們在山坳回望,等了十多分鐘,終於看到那班隊友出現在對面的山崗。

來到與我們會合。有隊友笑說已用了七成氣力了。




遲到的隊友還未出現,但我們已不再等了,開始上登乾山。




上登了大半路,不時回望後面的山脊。終於看到遲到的隊友出現了。


走上那個斜坡,到這個山肩,再上這個山崗便到乾山頂。
回望那條通往白泥的舊軍路。



我們留在後面慢行,讓遲到的隊友追上來。
不時回望,還未見他的身影



到乾山頂。照例拍一張測量柱的照片。
不用查地圖也知道高度。在很多測量柱上都有山友用粉筆寫上高度,可能是供「打卡」之用吧?
落斜坡了。開始讓未到過青山的隊友感受一下青山一帶怎樣難行。



最遠的山峰是今天的目標:圓頭山。還要走過幾個山崗。

走「扇石」旁邊的路,另一條路被沖刷成一條深坑,較難行。




走這種路,有時要急步走更快更安全。



前面的隊友已走過對面的山頭。不用追了。





遲到的隊友已過了乾山,正在後面的山坡走下來。








這個是落紫田村的路口。
從紫田村上來的路較快,但路程太短,未必適合。
過了那個路口,前面就是這段路的其中一個景點:一線脊

現在不敢走過去了。翻看以前的相片,左邊的崖坡一直存在,只是右邊的岩土被沖走了。








後面的隊友未追上來。
我們又放慢腳步。

又走過一個扇形的沖溝


沖溝頂還有龜裂了的路徑。不過不久將來應該會消失了。


繼續向前上登這個小山崗。前面又是一個沖溝。
被水侵蝕出的一條深坑。
在被沖蝕的坡面,路徑要自己去找。




走得累了。眼見遲到的隊友追得辛苦,我們便停下來。

終於大家一齊再起步。


又靠近圓頭山一些。幾年前,圓頭山頂上長了幾棵樹。
遇到兩位山友。




又要走落這個又長又滑的斜坡。

走這種斜坡,可以的話,便要急步走。看他又走又跳,很快便到底了。

他們小心地一步一步走下來,於是便拉遠距離了。
回頭望,這段斜坡真是又長又斜,比乾山那段難行。


遲到的隊友還未走落那個山坡。
前面已是最後一關。










所有隊友都在圓頭山頂。

山頂有樹。
有測量柱
還有兩張凳。
看看四周景物。







但有人寧願躺下小睡
吃過乾糧,起程去靈渡寺。


這段路給他們一個驚喜
有了鐵鍊,給人一個很陡峭的感覺。其實不用拉著鐵鍊也可以走下去。





走了下來回望,又不覺這個山坡很陡峭。






落靈渡寺的路口就在第一個電塔右方。






在電塔底轉右落山。







中途留意左邊有路落山。上次我們直落到一條被草覆蓋的溪澗。



山谷出口就是靈渡寺。
接上山谷中的泥路。

轉左向靈渡寺方向走。

接上水泥徑。
水泥徑的出口就是靈渡寺。


又參觀這間有千年歷史的靈渡寺,寺後的圓頭山又叫靈渡山,山的名稱來自這間寺。但寺的建築當然是近代重建的。


這間寺的歷史和古蹟已有很多書籍介紹。不用我多說了。

「靈渡寺」三個字是清代駐守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所書。武官精於書法,可算是文武雙全了。
這匾是狀元手筆









經過這棵樹,又見滿地烏欖

步行往廈村路




走捷徑經過貨櫃車場出廈村路


乘的士去酒家吃午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