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星期三

琵琶山-鷹巢山-九沙古道-舊軍路-鐵路坳-回歸亭

 星期一獨行上沙田坳,幾乎熱衰竭。怕了這大熱天,今日走一條輕鬆的路。夏天多數吹西南風,山坡向南或西南的路線便最舒服,不考慮梧桐寨、走馬崗、燕岩之類的坐南向北的路線了。今早在荔枝角站起步,行琵琶山、尖山。看情況才決定會否上筆架山。筆架山至獅子山有很多所謂古道,到時隨意選一兩條行,直到午飯時間。
今早起步已陽光猛烈,又是晴天!
經明愛醫院上呈祥道。



橫過呈祥道
過橋後,隨即轉左,沿車路直上。


在第二個轉角位離開車路,走山徑到人工斜坡。
又要上石級。從明愛醫院起,斷續上石級,直到大埔道。
走上大埔道,已在郝德傑道附近。琵琶山就在馬路對面
上天橋,覓路上琵琶山
今日打算縱走琵琶山和尖山(即鷹巢山)。這兩個山又叫蓮藕山。琵琶山叫小蓮藕,大蓮藕山是尖山,亦是主峰。過了尖山,過分水坳便到筆架山。
很容易便找到路上琵琶山頂。上次尋九龍水塘界石已走過了。


這是6號界石。1號在筆架山頂附近。
到山頂便接上琵琶山路,向下走到尖山登山口。
下望長沙灣一帶
過了那個手臂彎,轉右有路上尖山。上山前,先橫過鷹巢山自然教育徑。這條教育徑在這裡與琵琶山道平行。
教育徑有一塊問路石
這塊石很奇怪,就在琵琶山(Pipers Hill)和尖山(Eagle's Nest)之間。左去大埔,右去沙田。去大埔不是要經沙田嗎?兩條路有分別嗎?
教育徑直行便到麥徑五段。橫過這條教育徑上尖山。

尖山全被樹林覆蓋,沿路陣陣涼風,很舒服。


尖山頂是四條路滙聚的地方。小心不要走錯方向。
今早在山頂選了一條向南的路落山。
本來向南落山也不是錯,因為最後應是接上尖山南坡的鷹巢山自然教育徑。鷹巢山北面有麥徑,南面有教育徑兩條山徑環抱,走哪一個方向都會到達其中一條山徑。
既然預算是從西向東沿脊線走,走錯了,便從南面那條路回走到山頂。





每經過一個小山坳,便有陣陣涼風,不想離去。

堅持沿脊線走,經過一個三百米高的小崗,最後北走到麥徑五段。路口有這個涼亭。
到麥徑便轉右,去分水坳,即是尖山和筆架山之間的山坳。山坳是五條路的交滙點,是必經之路。
本來打算走麥徑上龍欣道,接入筆架山南面橫山徑去攀石場。不過到分水坳已經很熱很累,沒有鬥志,便改行「九沙古道」,有人稱之為「尖沙徑」。純走九沙古道又太悶,見地圖有「舊軍路」從九沙古道上鐵路坳,便打算走那條路看看。
鐵路坳南北兩邊都有「舊軍路」。南面落九龍塘,我走過了。今日看看北面那一條。
我未走過「九沙古道」,原來平緩易行。


轉右入這路口,可以上走至龍欣道。

繼續走九沙古道。過了那路口,便進入筆架山的北坡。北坡有三條路在不同高度,方向大致平行:從高至低有藤竹徑(約350米)、九沙古道(250米)、引水道衛奕信徑(140米)。 
這條路與引水道平行。引水道較空曠,這條路有樹蔭,難怪沿途遇到很多山友。






今年十分乾旱。已是五月中旬,還未有一場暴雨。經過的澗道都乾涸了。










到「竹林脊」。幾次從筆架山頂落藤竹徑都是走竹林脊。但未直落到九沙古道。

過了竹林脊,前行不遠,便到「舊軍路」入口。





1924年的地圖顯示這條所謂舊軍路其實只是一條小徑。反而南面那段舊軍路是一條四呎濶的大路。這張地圖還顯示兩點:筆架山其實叫煙燉山(地圖標註為In Tan San)筆架山是戰後因為山頂興建雷達站,遠看像筆架才有這個名稱。還有是這條「九沙古道」。其實戰前的地圖是沒有這條路的。舊地圖只有較高的「藤竹徑」。藤竹徑連接鐵路坳,很易認。
戰後的地圖才出現這條「九沙古道」/「尖沙徑」。所以這條不算是古道。
軍路橫過九沙古道。這裡有一塊已毁的軍用座標石,僅剩下「PB 302」、「一217」
根據地圖,機槍堡PB302在紅梅谷附近,離這裡一公里以上。
舊軍路應頗濶。不過路口似被植被封了,山友在旁邊另開一條路

其實這條路很濶,也暢通無阻。似乎比南面那段暢通

這段很窄。但看似是捷徑,不像是原來的路線


中途有幾個手臂彎






出口是鐵路坳,即是麥徑五段上筆架山的石級路起點。
鐵路坳有涼風,是大休的理想地點。但樹上有馬騮,不宜逗留。還是走麥徑去回歸亭

書說鐵路坳至九龍坳(大坳)回歸亭這段山嶺叫「長坑嶺」。不知長坑指哪一條?




在回歸亭稍歇,便走古道落獅子山公園

中途認錯路,走錯捷徑。
兩旁有繩,以為是晨運客所走的捷徑。原來盡頭放了金塔。竟然是一條拜山路

硬闖沒意思。唯有走回頭。

到獅子山公園


十二點半便到竹園飲茶。今日路程短,落差不大。走了不足十公里路。滿足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