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4日星期三

海下-牛過路-担柴山-南山洞-白沙澳下洋

 担柴山又名大藍蓋,在西貢半島北端,灣仔半島西面。北坡有牛過路、上窩,是山下海下村民開墾的耕地,現今耕地當然已廢棄了。東、南、西也有路上担柴山。前年曾從荔枝莊小塘營後上山,今日改去海下起步。想起來,上次從担柴山落海下已是五年前了。今日很早便到西貢,乘七號線小巴入海下。
到海下小巴總站下車,回走到通往公廁的水泥徑。從海下去牛過路,要穿過河邊的已廢棄田畦。
用過洗手間,便沿水泥徑向海邊方向走。
左邊有一條小徑穿過大片野草和灌木
沿明顯的小徑走到河邊。
踏上大石,走過一條河。
然後跟明顯的小徑轉左走,來到這塊草坪。右邊那些樹叢後是一條河。留意樹叢的缺口
找到樹叢的缺口,兩岸應有石級。那就是上牛過路的入口。
走錯了缺口,看不到對岸的石級。其實石級在右邊不遠處。
正確的缺口當然有路標,地上還有石砌的梯級。小心踏上河中的大石,走到對岸的石級。開始進入上通牛過路的村徑。

這條村徑大概是昔日海下村民上牛過路的通道。但除了近河邊那小段是用石鋪成的路面外,其餘都是一般的崎嶇山徑模樣。沿途路標不多,大概這條路不算熱門吧?但路徑是清晰的,也沒有太多野草擋路。廿多分鐘便到達担柴山北坡下的牛過路。
牛過路昔日的耕地已變回林地。林內的路徑明顯,但分叉路多。不小心留意,跟著山隊遺下的路標走,便轉左走上担柴山。越走越高,才發覺離開了牛過路,在上担柴山途中了。
上山的路尚算明顯,有時要爬上一兩塊大石。走到較高處,便接上從牛過路西面上担柴山的主徑。
每次都會走到210山頭,看看外面的赤門。今日既然已走了一半路上担柴山,那就算了。其實210山頭上的風景也不算好,若再上担柴山,還要走回頭路。




走到高處,除了看到前方兩個山頭,還有外面一大一小的島「銀洲」和「磨洲」。




到三百米左右的高度,樹木和灌木較疏落,陣陣涼風吹來,十分舒服。這裡還未到山頂。

在較高處,看到整個海下灣、灣東的灣仔半島、攔路坳

赤門和對面凹進去的鳳凰笏
這裡也有斷腸草

還要再上左邊的山頂才到担柴山的主峰。



在主峰上回望剛走過的山脊

在主峰稍歇,便轉向南落山去南山洞。這條路我們走過多次,回程較短。
這條路上的風景比担柴山頂好。至少看到荔枝莊、赤門對岸。







下山的路也很崎嶇。


地面滿佈碎石和粗砂,很易滑倒。三百米以下便樹林,主要是紅膠木,地上當然又是芒萁了。

越接近南山洞,植被便越茂密。從山頂下來,到南山洞,走了五十分鐘。到南山洞後,便全速走村徑去白沙澳下洋,在那裡大休十分鐘。
廿分鐘便到海下路。路口對面便是白沙澳下洋那間大屋。兩年未到過這裡,去參觀一下吧。

大屋是白沙澳下洋的地標。
據司馬龍所載,大屋主姓翁,與海下村民同宗同源。「(他)為個人收藏有關本地鄉村歷史文獻最豐富人士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大部份藏品均已捐贈政府有關部門
大屋內仍有人居住,當然不可入內參觀。

休息十分鐘,便繼續行程。因為不想行整條海下路出高塘,便想到去海下路東面的小山兜一圈。這間屋右邊有小徑去大灘郊遊徑、涌沙頂等地。
離開大屋,進入樹林。這條是來往白沙澳下洋和大灘郊遊徑的必經之路。但兩邊的野草已把半條路面遮蔽了。
地面已堆起一米多高已枯萎的芒萁,風高物燥季節便很易發生山火了。

離開大屋後向東行,一直很順利。到一個十字路口,要轉右南行回海下路。但路口已被兩米高的野草完全遮蔽,撥開枝葉才勉強看到路胚。
若不是有地圖,便不知道這裡有一條路。若不轉右南行,繼續向東前行便會到大灘郊遊徑。走大灘郊遊徑太費時,唯有跟地圖的所示的小徑,硬闖上山。
根本沒有路,不斷踐踏和推開枝葉前行。途中只見一條非常殘舊的布帶,路線似乎正確。沒遇上蛇和蜂巢算我們幸運。大概是植被生長太快,又有倒下的灌木,走不久便離開了地圖上的小徑。硬闖半小時左右,看看地圖,進展緩慢。四週仍是密林。就算站在地圖顯示的小徑上,也根本不見有路胚。預計穿過這大片林地,至少要兩小時。最後決定走回頭,出海下路回程
又回到大屋。正好把跟在後面的狗送回家。最後趕上兩點開出的小巴回西貢。
今日走了大約十公里路,平安回來,感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