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星期三

沙田頭-引水道-小龍徑-大龍徑-獅紅古道-麥徑-藤竹徑-尖沙徑-教育徑-李鄭屋

熱帶低氣壓仍在香港附近,昨日懸掛三號風球。雖然下午改掛一號風球,但預測有驟雨,當然照例加上「雷暴」。既然打風落雨,隨意選一條就近的路線吧。落雨行山去哪處都差不多。今早在車公廟站起步。經秦石邨、豐盛苑上新田圍。
以前在這區居住,當然知道從秦石邨上沙田頭路的路徑。
走上獅子山隧道公路,行天橋到對面沙田頭新村。

橫過公路,可走沙田頭新村內村徑上衛奕信徑五段引水道。不過今日走另一條路
這條路在沙田頭新村西面,在獅子山隧道公路旁山坡上。地政署地圖有顯示位置。

雖然路面滿佈落葉和泥濘,但水泥路面仍在。可知是一條舊路,只不過現在入口隱蔽,深藏樹林內,較少山友使用。

在分叉路口要轉右,否則便走到兩戶人家的門口。沿水泥路走便對了



轉過彎,到一個頗寬闊的台階

繼續走不遠,已見引水道。
走到引水道,便照計劃去小龍徑。
轉右沿引水道旁的車路走。要上山,當然要橫過引水道。橋在哪裡呢?
原來在這裡。這一段引水道被蓋著,上山路口當然就在這裡。
小龍徑在這個山岬有兩條分支。東面可從雞心坑進入。今日走西面那條分支。兩條路在中間匯合,直上「加特坳」Garter Pass
在入口處外望
這就是入口,不似有一條路。起步已經很崎嶇
地面的泥含粗砂,沒有泥濘,尚算容易應付



到這一片樹林,仍然很崎嶇






過了那堆石,到這塊石台看風景。
大石旁有雜物,是已被放棄的晨運竇?


走上了一百米左右,路便變得平緩,可以回氣。

回頭望,右邊是雞心坑谷。
從雞心坑上來的路在這裡匯合。



在這裡見有「蜂」。無奈要在旁邊繞過。幸好發現右邊林下有路胚,順利通過

還有一半路才到加特坳。希望不再遇上蜂竇吧


最後到加特坳。這裡是小龍徑和大龍徑的匯合點。時間多,又想鍛鍊一下,便轉右落大龍徑。
辛苦走完小龍徑上來麥徑,卻行大龍徑落山。

落山總比上山舒服

大龍徑上半段路面頗清晰,中途有分叉路便靠左走。


下半段樹木較疏,樹木分隔較大,要小心跟路胚和路標走

不熟路,要跟路標

出口是獅紅古道
到古道轉右,又再上山。其實這裡離引水道不太遠。







要過兩條橋


到三叉徑路口。
繼續走右邊的獅紅古道。三叉徑去回歸亭路程較長。不了





十一點鐘到回歸亭。照例停下來小休。

今日極閒遊,沒帶食物。小休時只好看風景。
今日目的地是蘇屋邨。在回歸亭小休過後,便要決定走哪一條路去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先走一段麥徑去鐵路坳。



鐵路坳左右兩邊都有橫山徑圍繞畢架山。左邊經攀石場,右邊有藤竹徑、尖沙徑。最後選了右邊的藤竹徑。
藤竹徑東段頗窄,右邊是陡坡。



既叫藤竹徑,當然有藤、竹吧?到了一片竹林。
到竹林脊路口,轉右落尖沙徑。




竹林脊的名很貼切,藤竹徑之上半段有竹林,藤竹徑之下有樹林。



到尖沙徑。網上地圖有稱之為「九沙古道」。但其實這條路二戰前地圖是沒有顯示的,沒有石砌路面,應該不是古道。叫「尖沙徑」較好。


尖沙徑又長又悶。但會途經幾條水坑,有水降溫,是夏天的好去處。


轉這個彎,尖沙徑便離開沙田谷,進入九龍範圍。

最後到這個山坳涼亭。之前已說過,這裡是「分水坳」。是分隔九龍和沙田的山坳。

山坳西面是尖山。尖山北面的橫山徑是麥徑。南面的是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去蘇屋,當然走南面的教育徑

在這個路口轉左落大埔道。



很少走這條路落大埔道。以前是去第二個路口,路口有指示牌寫上「蘇屋邨」。





石級很長,走完一段又一段。




走了十五分鐘才到大埔道。

橫過大埔道,落李鄭屋邨 
一點鐘才到酒樓吃午飯。走了十一公里路,全程飲了一支500ml清水。
這是第一千篇網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