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梨木樹-菠蘿壩-水塘段林道-荒徑-湖洋山-龍泉谷古道-六徑脊-燕岩頂-燕岩-碗窰路-新屋家

趁天晴又清涼,本來想去行九逕山一帶,但原來昨天金山奇鷹已去過了。想去馬鞍山,杜鵑花未盛開,遲些再考慮。最後選了一條從城門林道直上燕岩頂的路線,中途經過湖洋山、龍門林道、龍泉谷古道、六徑脊。到燕岩頂才決定落燕岩或是去走馬崗。
今早在梨木樹邨集合。八點四十八分起步。
上水務車路,轉左橫過城門隧道入口,經過城門上村,接上城門道去菠蘿壩。
在此轉左去城門上村。
走上城門隧道口旁邊的梯級,接著轉左

經過城門上村
再上石級到城門道
到城門道後轉左去菠蘿壩

走菠蘿壩自然教育徑去水塘段林道
既是自然教育徑,路邊有解說牌。但估計山友們從未看過。

接上水塘段林道。
沿林道北行,到河背村前,轉左上荒徑去湖洋山
五分鐘後到上山路口。
入口「路不通行」的告示牌。
枯葉下見有石級,確定是這條路。既然路不通行,看看阻塞的地方在那個位置。
石級長幾十米,地政署的舊地圖有顯示。


走完石級,接著是泥徑
荒徑的地面大多鋪滿枯葉



不時見有舊路標被扔在地上。應該不會是那些為環保而拆路標的人所為。


這條路先陡後緩,越走越輕鬆。

想拍多一張相看清楚,但山友們已遠去。算了。地圖寫「林宅地界」。就信一次吧。

過地界石後,再前行不遠便是湖洋山。這山高314米。沒有測量墩。

走下一幅陡坡
陡坡下就是城門林道龍門段的盡頭。這裡是一個十字路口。林道左、右兩側都有非官方的山徑。今日要去大城石澗,轉右向北走龍門林徑去龍泉谷。


過了虎蹤徑入口,再前行到分岔路。右轉落灰橋、河背,我們轉左去大城石澗龍泉谷


橫過大城石澗




過澗後接上山徑
既然這裡叫龍泉谷,這條石砌的路便是龍泉谷古道了。


這條古道上接四城林徑。

來到四城林徑,轉左接入六徑脊直上。為什麼叫六徑脊?大概是這條山徑橫過六條路吧?
沿四城林徑上行

橫過一條山徑。轉右仍是四城林徑,通往鉛礦坳。轉左去南房肚、肥佬麥。我們前行繼續上山。
這段四城林徑和大城石澗徑之間的六徑脊很陡很滑,算是整段最辛苦的



又是鋪滿枯葉的陡坡。


很陡。難找地方站穩回望。
到大城石澗徑。轉右走,很快便到城門林道大城石澗段。
轉左可以去大城石澗肥佬麥
繼續行六徑脊上山。
橫過大城石澗徑


這段路較緩。吹著涼風,很舒服






入林
出林
明顯是走到一個山頭。
平頂的山頭,所以叫"平台山"?


又走下一個山坳


走到山坳,前面又有一條路
這條路連接麥徑(近M138)和大城石澗徑。下個目標是燕岩頂,要轉右走幾十米去路口(路口位於伯公坳)
路左明顯見有路口。
轉左上燕岩頂。
行六徑脊(紫色箭咀)要在路口不遠處靠左。不過要上燕岩頂,還是走大路,免得走遠了。
何況左邊的六徑脊路口不明顯,不覺已錯過了。那就行大路吧。

經過矮石壆。似是種茶的梯田

這個是墓地

很快便到燕岩頂。山崗後有路落燕岩。



向下走到山坳
走捷徑直落。正路在右邊

到平緩的山坳。附近有墓地,左邊有山徑去走馬崗。
總之向前行便不會走錯。

記得到竹林隧道前,要落兩段陡坡。

見竹林
路左有塊大石。確定到竹林隧道了。

竹林隧道大約在三百八十至四百二十米的山坡上。





過了竹林隧道,進入燕岩廢村。







今日天晴,廢村內不覺陰森




村前的小竹林
還要下降約二百米才到元墩下。




近年已改行祠堂右側的車路




十二點零八分到元墩下。
繼續行碗窰路。到新屋家乘小巴出大埔墟。
走了約十公里。很輕鬆的一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