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

烏蛟騰-犁三古道-三椏村-山尾坳-小灘-蛤塘-梅子林-梅坳古道-分水坳-媽騰古道-烏蛟騰

計劃今天的行程時,看到「梅子林故事」。很久前已買下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沒有認真看過。
不如開線去一趟,實地觀察一下。可能村屋牆壁上又有新壁畫了。天文台預測今日濕度低,村徑和古道的地面乾爽,沒有濕泥,行村徑不易滑倒。以前去蛤塘、梅子林大多是翻過吊燈籠。星期日閒遊,當然沒想過上吊燈籠,就來一次東北環走,烏蛟騰出發,落三椏村,過山尾坳落小灘。今次避開荔枝窩,過小灘後上蛤塘,出珠門田,上分水坳返烏蛟騰。全程十一公里左右。夠了。
今早八點四十分乘275R巴士去烏蛟騰。九點十分起步。
過了九擔租,見路中盛開的禾雀花。


藤上全是禾雀花。
拍了幾張相,繼續行程
可懶則懶。當然走較短的犁頭石古道。


山友問會否上吊燈籠?哈哈!

到上吊燈籠的路口,當然沒有人轉左上去。
快步落犁頭石。


這裡曾有一棵列為古樹名木的五味子,前年因病被砍了。
犁頭石廢村


吊燈籠東脊入口。

幾分鐘後已到三椏村
村前的濕地




回望不見山友。今天的路線行山小白都沒有難度,不用等了

轉左去山尾坳




望向吊燈籠。按地圖,有山徑從山頂到前面這個樹林。但看了又看,不見山坡上有山徑的痕跡。
走上三椏村與小灘之間的山尾坳
到小灘
直行不遠便到荔枝窩步道
渡輪泊岸了。

蛤塘的路口在轉角處
我以為是"KAP",原來是"KOP"。是據鄉音翻譯嗎?
水泥小徑上蛤塘



蛤塘村又有變化
村前大片樹林已被清理








桔樹



可能每次來蛤塘都是從村後的吊燈籠下來,沒有留意村前這片土地。印象中是茂密的叢林,一片青綠。現在似已回復以前耕種時的樣貌。





不打算光顧發記買老婆餅。打過卡便離開蛤塘去梅子林。

這條路是蛤梅古道
看到一棵像"玉葉金花"的"楠藤"
幾分鐘便到梅子林
轉左入村參觀
村長熱情招呼我們

行山是首要。通常沒有耐性細看,盡量拍下可見的物品,回家才仔細看


記得有一個水井,於是便去拍一張照片




梅子林有兩排屋。這是"上巷"。上巷是最先建的一排村屋
這間屋已復修,現在是工作室



進去參觀





村長說首次用這個蒸糕



上巷幾間屋的壁畫



上巷既然是最先建,即是最舊,當然最破爛了。



很早已見這幅果子狸了
村長說壁畫的動物都是曾在村中見過的。







這幾間屋是"橫頭街",座向與上巷其他屋不一樣。1900年代新界最早的地圖已出現了。
這幅是近來畫上去的


下巷


下巷較新,是1900年代以後陸續興建的一排村屋。


翻新後的遊樂場




離開梅子林村。按"梅子林故事",梅子林去分水坳的路叫"梅坳古道"。後半段與"荔谷古道"重疊。
據說梅子林村民去沙頭角東和墟走的便是這條古道。"村民回憶指,在上世紀早段的全盛時期,它更是區內如三椏、牛屎湖及西流江等地方的村民前往東和墟的必經之路。"


接上荔谷古道。古物古蹟辦在2013-2014年委託顧問進行的"香港古道研究",該報告列出這區的古道,只有"新娘潭古徑"和"鹿頸至七木橋古徑"。沙頭角一帶的"荔谷古道"、"媽騰古道"、"蛤梅古道"等都沒有被收錄。
臨收工要上山感覺特別累。
到百鳥歸巢
接著是石砌路面。記得走完這段石砌路便到分水坳。

在分水坳的石碑,上刻"創修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小序"。可見這條荔谷古道是東北村民去沙頭角的主要通道。"因為船費太貴,走路是唯一選擇"。

到亞媽笏。又想起很久未走過亞媽笏古道了。
過了減龍坳,下山了!


十二點十分左右走完烏蛟騰郊遊徑。
十五分有一班小巴從祠心路開出。到小巴站剛好十二點十五分。真好。
不用多走幾分鐘去巴士站。就在祠心路乘小巴回大埔。走了十二公里,夠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