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木魚山腳近石壁水塘有一條神秘的廢村。廢村有倒塌的石屋、耕地,但不是石壁水塘興建前已存在的兩條大村和兩條小村。去年一月週四曾開線去探這條廢村。有行山隊走過,雖然已隔一年多,估計路不會太難行。趁還未入夏,今日開線去一趟。
八點四十五分乘11號巴士去石壁水塘主壩西端的沙咀站。
下車後,用過洗手間,整理一下。橫過羌山道去引水道。
沿水塘西岸的小徑走

小徑在引水道旁邊。
雨季前,水塘存量小,露出大片土地
對照舊地圖,附近是崗背村
網上見山友都是沿路走到水邊,我們也不例外。知道走錯了,便回頭走這條橋橫過引水道。
接著是沿一條小徑走。
小徑旁邊有水管,還有水務署的石躉。
過最後一條橋
再走十分鐘便到石壁坳引水道通道。
通道是一條車路。其實可以在下一個站下車,沿這條路走下來。但多走一段水塘邊的小徑也不錯。
轉右向下走
前望閻王坑澗谷,右邊是西狗牙脊
左邊的山咀是一樹坡脊
原來有一個閘。
獅子頭坑和鳳壁石澗口在閘後。要想辦法走過去。先橫過獅子頭坑口,然後再前行去鳳壁石澗。
到鳳壁石澗後便溯澗而上。
現時是旱季,石面乾爽。行山小白也可應付。
爬完大石,到碎石段
又爬
到這裡離開澗道
到神秘廢村了。
不久見石牆。
有一間小屋。
石屋面積不大,不似是人住的屋
又一間已塌的石屋
找到一張大比例的地圖,詳細顯示這裡的地形、耕地分佈。還有頽垣(紅圈)。
又一間很小的石屋。似是供堆放雜物之用
轉向右邊,看到一幅牆造成的一個高台,又似是建築物的基座。
台上有什麼呢?
旁邊有石級
果然是一個台。
台背後還有一幅石牆。
高台上有一個保存頗完整的建築物
從正面看,不似是一間屋,感覺是是一個神壇。兩幅牆中間是放一個神像吧?
神壇前面有兩塊石,似是枱腳。枱面當然已不見了。
前一天找過一些資料,看到黃佩佳寫的"新界風土名勝大觀",37-38頁介紹"石壁圍"。其中兩處頗值得留意:
"...石壁圍處大嶼山之西南,由大澳至此,需時一小時半。...鳳凰嶺以西,獅子頭山崛起昂平之南,其南以降,至南山清竹園,始漸舒為斜坡...."
文中提到"南山清竹園"。這個似是私人的莊園。以前幾個理民官寫的書和報告都不見有記錄。看下圖。紅色箭咀所指為頽垣,是剛看到的神壇、石屋的位置。這位置就在陡坡之下,"漸舒為斜坡"之處。
還有一段:
"石壁圍居民多以耕種為業,出海捕魚者居涌口居多,其北之南山清竹園,為女兒輩靜修之所,有菓園,由此可跨獅子頭山而至昂平者也。"
石壁圍北面沒有其他聚落。下圖可見,紅箭所指是神壇、石屋的大約範圍,就在石壁圍北面。
這裡有田地、小屋、高台、神壇、水池。這裡是否文中所說的"南山清竹園"呢?若是,石壆圍築的階地就是菓園,靜修之所當然有神壇了。"新界風土名勝大觀"的文章在一九三五年三月至三六年之間發表。其時石壁圍的居民因風水關係已陸續搬離,後來因一次大瘟疫,居民南遷。故此這裡應該在二戰前早已荒廢了。
上山的路在右邊(即東面)。離開神壇,向東走
跟路標轉左上山。
離開"廢村",上舊鳳徑四段,再上木魚山。
以為這條路較冷門,很難行。原來路徑清晰。大概是樹林下陽光少,地面植被不多。
但少人行也有缺點,就是地面鋪滿枯葉。
不到廿分鐘便到舊鳳凰徑四段。
到鳳徑轉右
本來可以走舊鳳凰徑去貝納琪徑上昂平,但山友似乎喜歡上木魚山。那就辛苦一點,上山頂吧。
這段路亦是開揚清晰。不過坡度較大。
陡坡加上枯葉,走得特別費力
到四百米高才走出樹林,看到背後的石壁水塘。
鳳凰山
近山頂處有頗多分岔路。天氣好,可以靠地標、山頭找到方向。
木魚山頂沒有測量墩。山友放了這個供人打卡
在木魚山頂打過卡,朝著"鳳凰觀日"牌坊走去。
朝著鳳凰山方向走
見經旙,即是到了心經簡林
到心經簡林,收工了,當然心無掛礙
說過在此大休。好吧!在此休息十分鐘。
休息過後,行教育徑去東山法門
快步落山去石門甲。
到石門甲。不想再行。
出東涌道乘3M巴士返東涌
走了不足十公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