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乘巴士上伯公坳,總會看看旁邊的大東山,看到大東山陡峭的北坡,便想去走一趟。現在是深秋,正好順便開線從禾寮墩起步,上大東山賞芒草。十一月十五日才上大東,是有點遲了,但芒草常在,遲一兩個星期,也不會有太大差異吧?
今早在東涌集合,出隊廿一人。
八點五十五分起步往黃龍坑道。
自從沒有從黃龍坑道尾上薄刀屻,便沒有來過這裡。
這間石砌的天后古廟,全港獨有。但也沒有吸引到我們。
前行不遠,便到上配水庫的車路入口。大多數山友上禾寮墩,都是走這條路。
對面是薄刀屻西脊。脊前那個很尖山崗像是一個金字塔。
轉第二個彎,留意左方護土牆的入口。
這條石級便是登山入口。其實山徑的入口是在護土牆的頂端,用任何方法走上去也一樣,不過這裡較容易。
護土牆的石級很斜,起步不久便要上斜坡,熱身未夠,很費力。
上完斜坡,山路入口就在前面不遠。
看到左方有路坯便是入口,不會錯。
野草很密,不過路仍是頗清晰的。
開始爬坡,不時回望東涌市鎮。這市鎮正在發展,下次來又有另一番景象。
初段的斜坡不算難行,坡度也不大,當是熱身吧。相比600-700米那段,這算是容易了。
看薄刀屻的山形,有點氣勢。看到便想爬上去。
這條線已頗熱門,這片泥坡已在網上看過多次了。
對面鳳凰山和彌勒山。鳳凰山被雲遮蓋著,大東山也無法幸免了。
離開那塊劣地,繼續往上走。還有一個山坡才到禾寮墩的山頂位置。
再上這一段斜坡便到324米高的禾寮墩山頂。這段大約有一百米高。
回望從配水庫上來的一段山脊。
到斜坡頂前,再回望東涌市。過了禾寮墩便看不到了。
禾寮墩的山頂又闊又平。上登三百多米,可以回氣,享受一下陣陣清風。
遠看伯公坳。
前面的隊友已在測量柱前小休。
大半人到測量柱,便拍一張「小」合照。
不等最後的隊友到達,又心急起步了。於是便沿途留下路標,讓他們跟上來。
前望大東山。還有五百多米的高度。
最前方像是一條平緩的山脊便是石獅山。石獅山高禾寮墩14米,中間相隔一個很矮的山坳。
向下走過這個山坳,對面便是石獅山。
這麼乾旱的山坡還見「豬籠草」。
山坳內是密林。
過了低坳,回望禾寮墩。
離開低坳,上走至石獅山。
石獅山頂沒有測量柱,像是一條山脊,脊上是茂密的灌木林。
前望大東山北脊,那是將要上登的山坡。約五百米高。
前面的隊友沒有在石獅山停下來。可能他們也不知這裡是石獅山吧?
回望後面又平又闊的禾寮墩。
林內有一條分义路,轉左原來是「獅龍古道」(又叫石獅古道)的入口,是通往黃龍坑郊遊徑的。留下路標,轉右上山。
過了石獅山,路便難行得多了。坡度增大,經過前兩天的微雨,地面幼細的泥土又濕又滑。
這種濕滑的泥坡,不抓著旁邊的草,很難不滑下來。
爬了一半,看到有一塊大石,便走出去看風景。
到一個稍高的開揚位置,回望走過的山脊。前方是石獅山,較遠的是禾寮墩。雖然都是「山」,但沒有山峰,高度又差不多。
對面彌勒山頂已沒有雲霧遮蓋,但大東山頂仍是看不見。
很辛苦地爬完一段斜坡,完成了下半段。前面還有更陡的。
要小休一會。有點累了。
前面的隊友精力充沛,已經在前面,準備上登最後一段了。
我們幾個人也繼續吧,不要離開前面太遠了。
天氣乾燥時,這段路便較易。今天泥土未乾,要靠踏著旁邊的草,才避免滑下來。
又到一個山肩位。回氣再上。
又是又斜又滑的山路。不過有樹枝借力,不算太難行。
樹林內有很多引路絲帶。雖然總的方向是往上走,不過,在一些轉折位置,有絲帶便容易找到「正路」
終於走出樹林到草坡。已到七百多米高,快到山頂的環山徑了。
山頂大霧,面向高處,向左的路往山頂,向右的路往伯公坳。其實走上山頂,甚至去雙東坳看石屋也沒有意思。在霧中什麼也看不清。不看也罷
先向上走。
之後便聽到前面隊友的聲音,就在我們左方。於是便走上山頂。
在山頂與前面的快腳會合。吃過乾糧,最後的隊友也到了。
吹了十分鐘寒風,感覺有點凍。給他拍個照,便匆匆離開大東山頂。
我們走捷徑,向南直落鳳凰徑。葉生走左面的路,向東走,到石屋前轉向西。
南坡較陡,但快。
很快便到路口。
到鳳凰徑,可以放鬆一下了。
葉生七個人不走捷徑,結果在我們後面。
到稍低位置,離開雲霧,看清前路了
沿途不斷有年輕人上山看芒草。
未到伯公坳,追上師兄。
在伯公坳小休等齊人。
有隊友已在東涌酒樓開位。為免她一個人久候,便立即去巴士站
大家都有這種「戰績」
臨到山頂,GPS定位不準確。可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