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秋分,天氣雖熱,但溫度應該不會很高,可以"行山"了。今日選了一條可長可短的路線,上吊燈籠。吊燈籠高416米,減去烏蛟騰的一百米。在這種天氣,三百米左右山友大概可應付。
今早乘275R巴士去烏蛟騰起步。剛好"大路小組"的起步點也在該處。山友便上前與領隊合照。"大路小組"前身為"大路雄師",廿年前我曾參加"大路雄師"逢星期六的行山活動,當然樂於充當攝影師。
今早烏蛟騰頗熱鬧,一隊上減龍坳,另一隊與我們一起朝九擔租方向走。
十幾分鐘便到兩條古道的分叉口。
我們靠左上犂三古道天氣有點熱,但大家腳步仍頗輕鬆
但遠望吊燈籠南脊,感覺又不同了。不久來到山坳的登山口。
登山口位於海拔約一百廿米的山坳,與山頂高度落差約三百米。秋初植被十分茂密,要撥開山徑兩邊的雜草。
往上走一會,轉左面向南脊。
山腳的泥土質地幼細,下過雨便很濕滑,山徑又容易被水侵蝕,切割成深淺不一的乾坑,十分難行。
天文台預測吹東至東北風三級,部份時間有陽光。全部不准。那時陽光猛烈,四周少樹木,大家都頂著太陽緩步前進。當然也沒有三級風,只是偶然吹來一兩陣微風而已。
經過小樹林,便在樹蔭下稍歇。不過樹林連微風也擋去了
想吹吹風,便要暴曬。想有樹蔭便沒有風
上段的山坡較陡,但地面粗糙,較容易。爬兩段幾十米的陡坡
到山頂對落的小平台。平台在三百四十米山坡上,台面已被植被覆蓋。
只有一小塊平地可供小休
太熱了。小休要躲在樹蔭下
平台離山頂不遠,還是捱多一段路到山頂,希望山頂有風。以為要正攀,原來左邊有路
終於到山頂。可惜山頂也沒有風。
山友們都又熱又累。
既然沒有風,不如落山去蛤塘
先向東走,見左邊有路便要轉左,否則便去了東脊落犂頭石
印洲塘
小心走下陡坡
北面也有一個小平台。
繼續落山
不久見有分岔路(下圖箭咀)。以前這裡沒有路口,只可轉右走到一條乾澗。近年出現一條路,沿山脊直落再接回右路。
兩年前九月十一日從蛤塘上吊燈籠,已介紹過這條路。當年村民在下面入口放了兩個告示牌。右邊的告示牌上寫"右轉上脊,舊路重開,比較易行"。左邊的告示牌則寫上"左轉乾坑,崎嶇難行 (錯左好多年嘅歪路)"。今日經過,這兩個牌已不見了。
所以我們在路口沿山脊直落才是正路。以前我們走乾坑落山是歪路。不過前面兩個快腳轉右去了乾坑。
在分岔路口直行。村民說這是重開的舊路,沿途路胚很清晰、寬闊還有藍色路標(知道哪一隊啦)
進入這條路走幾步,山坡"急轉直下"。
坡度至少六十度,各人抓緊樹枝樹幹才敢踏出一步。
這麼陡的路真的是"舊路"嗎?村民真是高手啊!
下段坡度稍緩。
廿分鐘走完這段重開的舊路,與右邊入乾坑的"歪路"會合。兩年前的告示牌已不見了。
還有一段路才到蛤塘村。不過已經十分容易了。
入村
山友們已在士多對面的枱凳大休。走歪路的其中一個也到了,但還有一個未出現。山友致電給他,知道他還在乾坑上。十年前我們都是走乾坑那條歪路。路是有的,所以我們都不擔心。
那位山友腳步快,所以休息一會便離開蛤塘去梅子林。離開之前,當然品嚐一下士多的出品。味道是次要,最重要是支持離開蛤塘村
蛤梅古道
幾分鐘便到梅子林
梅子林村是鄉郊文化保育的村落,工作仍在進行中。
時間不早了,經過村屋也沒有細看
這幾幅壁畫都看過了
這兩幅是最近才有
貓鬚草
走完蛤梅古道到梅子林。離開梅子林走的是梅坳古道
古道路面破爛,大概是想保留原貌吧?
這位山友走了歪路入乾坑。我們還未到珠門田他已走出乾坑從後趕上。
清洗走歪路的戰績
到荔谷古道轉左上分水坳
經過百鳥歸巢穴
分水坳前的石蹬古道
轉左上減龍坳
到亞媽笏後,還有一段斜路
上減龍坳前的石砌古道
捱到減龍坳已十分累。之後接走烏蛟騰郊遊徑
這段郊遊徑是下坡路,輕鬆得多了。
一點半走完郊遊徑。一點半那班巴士已開走了。
下一班開一點五十分。第一次在這條275R線搭雙層巴士。
走了八公里。當冬天行山季節前熱身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